Search
手足口病「戰痘」指南
如果您發現寶寶出現發熱、食慾不振,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冒出小疱疹,可能是手足口病在作怪。手足口病常見於兒童,多數症狀較輕,可自癒,但嚴重者也有機會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守護寶寶健康,這份輕鬆易懂的「戰痘指南」請收好!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病毒(如腸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等)引起,高發於6月齡-5歲兒童的常見傳染病,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
肝癌治療新突破:組織碎化技術如何實現無創治癌?
癌症向來是威脅健康的勁敵,「神奇的泡泡」能消滅腫瘤?一文帶你認識肝癌無創治療新技術——「組織碎化技術」。 什麼是組織碎化技術? 組織碎化技術是一種先進的超聲波無創治療技術,它利用脈衝式聲波在目標組織內激發原本存在的氣體,形成「氣泡雲」。這些微氣泡雲在微秒級時間內迅速形成又崩解,產生強大的機械力,能在細胞及亞細胞層面有效及精準地破壞組織。 組織碎化技術的過程? 這項治療完全不需要進行任何切口或手術。...
危疾保障 繼續為都市病患者把關
都市病愈趨普及,無論是常見的都市病如心臟病、中風、癌症或糖尿病,這些疾病不再是遙遠的話題。近年心臟病有年輕化的趨勢,約每五名患者就有1人低於40歲。癌症發病率亦不容忽視,過去20年,香港約每30人便有1人曾患癌,年齡介乎20至44歲群體的癌症發病率更上升30%;而糖尿病患者人數更預計於2030年增至92萬,佔全港人口13%。這些數據無不提醒我們,健康風險已近在咫尺。 對於曾患心臟病或中風的人士、癌...
一文瞭解指數型萬用壽險(IUL)
什麼是指數型萬用壽險? 指數型萬用壽險(Indexed Universal Life,簡稱 IUL)是一款結合終身保障壽險及回報與投資市場指數掛勾的萬用保險產品,其核心特點是通過追蹤特定指數(如標準普爾指數、納斯達克指數等)獲得潛在較高收益,同時透過萬用壽險提供在繳付保費及提取保單戶口價值這兩方面的彈性。 指數型萬用壽險如何運作? 繳付保費後,保險公司會先扣除相關費用和收費,剩餘部分按照保單持有人...
【2025扣稅年金攻略】年金是什麼?扣稅上限多少?年金扣稅點填?
身邊朋友都在討論買年金扣稅,年金是否只有已退休人士或將近退休人士才適合購買?究竟年金是什麼?是否所有年金都能享受有稅務減免?本文將為您一一解答。 年金是什麼? 年金是一種專為保障退休生活而設的長期保險產品。投保人可選擇以一筆過或分期的形式投保年金。當受保人達至指定年齡時,便可行使年金權益,定期按月領取年金收入,直至期滿。因此,年金計劃亦被譽為「自製長糧」的理財方案,確保受保人於退休期間能獲得穩定收...
【2025危疾保險比較】終身VS定期危疾:保費及保障全面分析
在面對癌症、心臟病等嚴重疾病時,高昂的治療費用和「醫療通脹」的壓力,讓許多人感到無助與負擔沉重。危疾保險能為您提供重要的財務保障,透過保險公司的賠付,有效緩解經濟壓力。然而,市面上的危疾保險產品繁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計劃?本文將詳細比較終身危疾保險和定期危疾保險,助您做出明智的選擇。 什麼是危疾保險? 危疾保險是一種專門針對重大疾病的保險產品,主要保障範圍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嚴重疾病...
【儲蓄保險 vs 銀行定存】 有咩分別?點揀好?
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理財已成為每個家庭的重要課題。通過合理的財務規劃和管理,不僅能實現資金增值,抵禦通脹和市場風險,還能幫助達成長期的財務目標,如子女教育基金、移民規劃、退休大計或財富傳承等 。然而,儘管人們越來越重視理財,但缺乏有效的理財規劃仍是普遍現象。 經合組織(OECD)研究顯示1,多數受訪者認爲儲蓄和投資對實現財務自由至關重要,但超過半數人因短期消費誘惑和相關知識不足,未能有效執行儲...
善用這款扣稅產品 做「拆彈專家」
打工一族每年最怕見到的,莫過於「綠色炸彈」(個人報稅表)。當然,大家都想成為「拆彈專家」,但香港稅制相對簡單,可以「拆」的地方不多,所以於2019/20課稅年新增的三個可扣稅項目,即是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合資格延期年金 (QDAP) 及自願醫保計劃 (VHIS),俗稱「扣稅三寶」,便成為了打工仔的「扣稅恩物」。即使你不是「拆彈專家」,只要善用扣稅三寶,就既能達致保障和儲蓄的目的,也能...
實測用「平均成本法」買港股 原來投資也可躺贏
過去一年,每逢月初,定會見到報章雜誌談論過去一個月強積金的投資表現,而且上落也十分明顯。以每月結算來看,平均香港人的強積金帳戶,不論升或跌,都約有五位數字的變化。這也是可以理解,因為香港人偏愛投資於股票市場,而過去股票市場都受經濟風險和地緣風險影響,反覆波動。以港股為例,恒生指數過去半年每月平均都有雙位數字變化。 以下是恒生指數過去半年每月的變化︰ 2023年2月 -9.4% 2023年1月 +1...
强積金點配置?簡單3步驟 巧用分散投資降風險
強積金投資主要是管理兩部分資金,第一部分是每月定期的供款,第二部分就是過去供款累積而來的資金,亦即是坊間所講的「新錢」和「舊錢」。對於這兩筆錢的管理,強積金投資亦有兩大法寶,分別是「平均成本法」和「分散投資」。上回已談及前者,今回和大家分享一下強積金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分散投資3大好處 「分散投資」是通過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和地區,以減低單一投資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分散投資主要可以為強...
積金聚財不求人 詳解3種自願供款的利與弊
上個月提到僱主可如何善用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做到「搶人才」和「留人才」。說到底,強積金是全港打工仔主要的退休收入來源;亦即是說,所累積的強積金會直接影響退休生活的質素。 所以,如果僱主作出自願性供款,讓僱員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那僱員對公司的歸屬感定會有增無減。其實自願性供款不但只局限於僱主層面,僱員亦可以出一分力。那麼,我們先了解一下何謂僱員自款性供款。 僱員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作出自願性供款︰ 供款帳...
善用強積金自願供款「搶人才」 兩大方案兼享扣稅優惠
特首在今年上任後,提出「搶人才」的政策,掀起了社會的討論。但在「搶人才」之先,「留人才」早就成了僱主在管理人力資源的一大課題。尤其是踏入年尾,當管理的,定必會為薪酬和員工福利的調整費煞思量。 早前筆者的一篇文章提及過有關「積金好僱主」的要求,其中一項就是要為僱員提供額外退休保障,例如為僱員作出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友人問及,強積金自願性供款變相是加人工;既然都要增加薪金開支,倒如不直接加薪,效果可能來...
積金「好僱主」難做?不做好僱主的代價更大
早前積金局公布,今個年度4月至8月已向僱主發出逾14.5萬張付款催繳通知書,每月平均較2019-2020年度同期上升34%,估計是不少企業因受疫情影響而陷入財困之故。 上述情況令人憂慮,但其實香港亦不乏「好」僱主。早前有幸出席由積金局舉辦,一年一度的「積金好僱主」*嘉許典禮。今年共有超過1,900間機構獲得嘉許,較上一屆增加9%,創歷年新高。根據積金局要求,只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便可申請成為「好」...
【保險保障】為子女規劃全面保障 「繳款人保障」如何發揮效用?
為人父母者都會盡心為孩子規劃好將來,投保不同的保險計劃,未雨綢繆。根據《兒童保險大數據報告》的分析顯示,0至14歲的受保兒童中,每人平均約為2張保單的受保人,意外保險、嚴重疾病和住院醫療保障均是父母為孩子投保的首選險種。作為孩子保單的持有人,能及早透過保險計劃為子女做好理財及保障的規劃,誠然是正確的第一步,但作為孩子的依靠及家庭的經濟支柱,父母們除了備妥足夠的保障,亦需要為孩子多走一步。 試想想,...
中小企用現金派MPF 犯法竟被讚「好老闆」 有違退休保障原意
早前從朋友口中聽到一個有關強積金供款的個案: 一名中小企老闆眼見其員工捉襟見肘,屬「月光族」(即月月花光薪金,沒有儲蓄習慣)的年青人,於是,他自作聰明向員工建議,將每月的強積金供款,包括僱主及僱員部分(即共月薪的10% ),以現金形式發放給員工。他認為自己已經盡了做僱主的責任,,體貼他們的需要。員工聽到這個安排,感覺像收多了人工,固然開心,更大讚他是好「老闆」。 以上個案是否真的如他們所想的合法合...
退休生活這麼遠那麼近 3大年金類型 你適合哪一種?
香港連續數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月刊》的調查顯示,香港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為83歲,女性則為88歲。香港人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後的日子亦因而不斷延長。如果以60歲為退休年齡,即退休後約三分之一的人生會沒有工作收入,若沒有及早做好規劃,因長壽而衍生的額外開支,便會引致財務風險,成為漫長退休生活的一大嚴峻考驗。 年金是其中一種退休規劃的理財工具,能將累積起來的儲蓄轉化為穩定的收...
網上DIY強積金帳戶 早整合早享受
不少香港人忙於工作,努力賺錢,沒有時間管理強積金個人帳戶是常見的事情。此外,打工仔總有機會轉換工作,而每次轉工都可能會增加強積金帳戶數目,最終令人覺得難以管理。 筆者想分享一個故事,是關於一位曾在過去15年轉換多份工作的客戶。在深入了解後,我驚訝地發現他擁有6個不同的強積金帳戶,這些帳戶的價值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該客戶會定期收到不同強積金受託人的信函,由於數量眾多,要逐一拆閱,令他感到既麻煩又疲...
為何要整合強積金戶口?3大好處你要知道
強積金是一項退休保障計劃,僱主和僱員必須每月分別按僱員入息供款5%作強制性供款,即總額為入息的10%,此外,雙方亦可額外作出自願性供款。雖說每人都有強積金戶口,但隨著工作轉換,個人擁有的戶口數量亦會隨之而增加,因此不少打工仔會將強積金戶口整合。 強積金戶口整合好處繁多: 簡化管理流程:很多人在工作生涯中可能會轉換多份工作,而不同公司提供的強積金計劃亦未必相同。如果沒有整合,每次轉換工作又會多一個強...
《主要計劃資料文件》KSID 到底係咩來?
朋友早前收到強積金信託人一份關於《主要計劃資料文件》的信,並為它拍照,然後放上社交平台,留言「求人肉翻譯」;再往下看看,也有不少回應,表示收到類似的信,但也不知道所謂何事。不知道在閱讀這個博客的你,又是否了解什麼是《主要計劃資料文件》?抑或大家連這封信也未拆開?不如讓我擔當這個「人肉翻譯」,回應一下大家的疑問! 根據積金局的指引,當大家登記參與強積金計劃時,該強積金受託人都必須發出《強積金計劃說明...
單憑MPF或不夠退休 積極管理強積金的4大要點
過去數年,環球經濟不穩定,或多或少影響了強積金的整體表現,甚至有人認為「輸少已經當贏」。但好消息是,積金局剛公布了最新數據,2023年全年強積金的整體表現,錄得年度正回報,整體回報為3.5%。而積金評級亦公布,若以現時強積金總資產約1.14萬億元計算,相等於強積金成員平均帳戶結餘接近24.3萬元,全年增加接近1.9萬元。 單憑MPF或不足以支持退休 從2000年12月強積金制度實施起計算,香港打工...
扣稅以外 為何VHIS值得投保?
自政府推行可扣稅產品以來,有助提升市民加強對醫療保障的意識,加上具備扣稅優惠,截至2021年3月底(即自願醫保推行首兩年),自願醫保保單的數目已近80萬張。根據食物及衞生局調查顯示,2020年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就個人償款住院保單錄得的淨增長中,77%為新投保自願醫保保單,局方表示數據反映市場已普遍接受自願醫保認可產品成為醫療保險的主流產品。 問:為甚麼要買醫保? 答: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無論是...
評估投資回報和風險承受力 檢視強積金的4大注意點
我認識一位年輕客戶,大學畢業後工作了10年,目前約30歲。他深明為退休越早開始儲蓄越好,所以工作不久就制定了退休計劃,透過不同的投資工具為自己的財富增值,而他揀選的投資工具十分進取,即是大家所講的「高風險、高回報」類別;因為他覺得,即使開始時投資表現反覆,但距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長遠而言,或許會有回報。另一位年紀較大的客戶則與他相反,會考慮低風險的保證或保守型投資,因為退休已經逼近,他傾向採取穩健...
長綫投資代表可以「趟平」處理強積金資產配置?
打開報章,總會見到有關強積金的新聞,除了政府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外,亦有對今年強積金投資表現的評論,往往都離不開「打工仔的強積金人均虧蝕」這具共鳴性的標題。即使你沒有看報章的評論,你也能從「見紅」的強積金周年報表,感受到投資環境為你帶來的衝擊。 近日積金局也透過六月的《積金觀點》,以「強積金屬長線投資 毋須過分着眼短期升跌」為題,呼籲強積金計劃成員應保持冷靜,理性分析,不要因短期升...
龍年理財第一件事︰投保扣稅孖寶
踏入新一年,除向親戚朋友拜年祝賀,別忘記龍年理財第一件事,就是把握扣稅機會,趕緊於稅季結束前,透過「扣稅孖寶」,即「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QDAP,俗稱「扣稅年金」)」和「自願醫保計劃(VHIS)」,盡享稅務扣除優惠,以便扣稅、退休策劃及保障健康「一條龍」。 政府推出「扣稅孖寶」,除鼓勵大家及早為健康及退休作好規劃,亦為VHIS及QDAP中合乎資格保費提供稅務扣除優惠。港人愈趨長壽,2022年香港男...
Young old不old 退休仍可live young
潮流興講live young,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突飛猛進以及營養的改善,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在過去多年,香港人一直高踞「長壽榜」頭幾名。現在,活到100歲並不稀奇,所以剛退休的人士不過是young old (年輕老人),雖然不算最young,但絕對可以live young,活出精彩人生下半場。 當然有人說,退休時已經不算young,可以怎樣live young?關鍵就是擁有「身體」和「財務」兩方面的健...
MPF周年權益報表收咗都當睇唔到? 隨時影響退休儲蓄!
常言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相信很多香港人都聽過,我身邊亦有不少人跟我講,明白這個道理,但事實上,又有多少人做到?即使你沒有股票、基金、外幣等投資,但如果你是一名「打工仔」,你肯定有參與強積金投資;而且,你所投資的金額可能比你想像中多。 根據積金局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每名強積金計劃成員平均持有的資產約258,000元;這個數字對大部分的打工仔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很多人都會跌入一個...
善用扣稅孖寶趕尾班車 建立全面醫療退休保障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上月出爐,當中財政司司長建議一次性寬減2021/22課税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税及個人入息課税,以10,000元為上限。除了以上被動的稅務寬減,我們更可以自己行動,亦同樣獲得扣稅。大家可考慮趁本年稅季為自己及家人投保,獲得全面保障的同時並享有稅務扣除優惠。 自願醫保可扣稅 兼為家人建醫療保障 自願醫保是由政府全力推動,制訂標準保單條款和基礎保障範圍的醫療保障計劃,涵蓋手術、治療及住...
自願醫保絕無「限聚令」!
根據稅務局資料顯示,於2019/20課稅年度約以認可自願醫保計劃申請稅務扣減的納稅人約有15萬5千名,對比19萬8千名自願醫保受保人,顯示約有4萬多名受保人為納稅人以「指明親屬」名義為其購買自願醫保。在今年的課稅年度完結前,你又有否善用每名受保人的自願醫保最高扣除額,為荷包慳一慳? 「指明親屬」的定義 在政府稅制下,納稅人可為「指明親屬」投保自願醫保並以其保費申請扣稅,究竟誰是你的「指明親屬」?合...
無暇管理MPF?「懶人基金」按年齡自動調整投資
早前曾和大家分享強積金投資的兩大法寶,就是「平均成本法」和「分散投資」,能幫助大家在長線的強積金累積期中分散投資風險。有讀者問到,自己生活繁忙,實在無暇深究如何自行配置基金,做到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那麼,還有什麼妙策良計呢? 懶做投資選擇 供款自動調至DIS 那就不得不提積金局於2017年推出的「預設投資策略」 (Default Investment Strategy),簡稱DIS,亦即是坊間俗稱...
強積金都要講性價比!收費及回報以外 如何評估MPF計劃是否物有所值?
消費者的喜好不盡相同,消費模式亦然。有些人覺得最緊要是「平」,但想深一層,雖然錢是花少了,但若因此而忽略了貨物質素,往往會得不償失;有些人覺得最緊要是「好」,價錢不會多問,但試想想,雖然食好、穿好、用好,但花費往往比一般人高出很多,甚至是多好幾倍,又是否值得呢?其實,兩種消費模式代表著兩個極端。當你檢視強積金計劃時,又是不是走向這兩個極端?你是否只看收費,又或者只問去年的回報,而漠視了強積金計劃為...
「積⾦易」次季推出 對用家的3大好處
自2000年起,香港推行了強積金計劃,⾄今累計強積金總資產已達1.1億元。 而2023全年整體強積金更錄得正投資回報,即將在今年第二季將會推出的「積金易」(eMPF)對我們又有何好處呢? 1. 降低行政成本 積金局多年來⼀直致⼒於降低收費水平,平均「基金開支比率」已從2007年的2.1%降⾄2023年9月底的1.35%。「積金易」作為⼀個⼀站式處理強積金計劃行政工作的電子平台,所有強積金計劃的僱主...
【年金呃人?】投保扣稅年金前有什麼壞處、迷思及注意事項?
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QDAP)亦稱退稅年金或扣稅年金,自推出以來因其獨特的退稅功能而深受打工一族歡迎。然而,市場上也存在不少對投保年金存疑的聲音。本文將深入探討投保扣稅年金時常見迷思、問題及實際扣稅情況。此外,亦整理了常見的免稅額及扣稅額,幫助大家更透徹地了解扣稅年金。 扣稅年金壞處/迷思1: 所有年金都可扣稅? 許多打工一族在考慮購買年金時,都會將「扣稅」列為重要因素。然而,並非所有的年金計劃所...
【強積金】積金易平台有何「革命性」?拆解3大好處
積金局早前正式向公眾宣布,「積金易」平台將於今年6月26日正式投入運作。「萬通信託」將成為全港首間登陸平台的信託公司,計劃的僱主及成員可率先享有管理強積金帳戶的全新體驗,其他的信託公司將緊隨其後,陸續分階段加入平台,預計在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轉移。 「積金易」平台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成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為什麼稱之為「革命性」? 集中管理不同帳戶 過去強積金營辦商都扮演了「資產託管」、「市場...
【強積金】「積金易」開始接受註冊 強積金資產擁有權、管理方式有何影響?
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成立以來,今年6月26日將迎來最重大改革——「積金易」平台正式投入運作。這個全新的數碼化管理平台, 將為強積金揭開新的一頁。「萬通信託」將成為全港首間登陸「積金易」平台的信託公司,旗下「萬全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的僱主及計劃成員可率先享用「積金易」平台。 很多關心強積金的人都可能存有一個疑問︰僱主及計劃成員是否必須在「積金易」平台註冊才可以繼續擁有,並管理其強積金戶口? 未註冊「...
【強積金】 積金易啓用 MPF管理費下調 對退休儲蓄回報有何影響?
強積金是香港勞動人口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一環。作為一種強制性供款的退休金制度,強積金的基金表現直接影響著香港人在退休後的生活質素。在這個背景下,強積金基金的收費結構及其對基金表現的影響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強積金管理費用途 強積金受託人通過基金管理費收取費用,用於多個範疇的服務,其中包括︰ 資產託管︰確保計劃成員的資產得到妥善保障。 客戶服務︰包括維持客戶服務熱線、提供投資教育、舉辦客戶講...
【強積金】 強積金整合難變易︰從多個帳戶到一站式管理
從事保險顧問工作多年,我深深體會到協助客戶整合強積金帳戶的重要性。由於不少客戶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多少個強積金戶口,因此不時會為如何處理個人強積金的事宜而深感困惑。不要以為這種情況僅會出現在資深的打工仔身上,其實,即使只工作數年的二十多歲年輕人也同樣會面對這些問題。 積金易實施前 整合步驟多 在積金易平台全面實施前,強積金整合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向積金局查詢個人帳戶列表 根據積金局的報告,協...
【強積金】強積金「預設投資策略」的三大好處 適合「躺平」人士
積金局早於2000年實施強積金制度,為在職人士提供基本退休生活保障方案。 按積金局季刊 (2024年3月版) 數字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 供款帳戶、個人帳戶及可扣稅自願性供款帳戶數目總共有大約1,100萬個, 而所有強積金計劃的總淨資產值約為港幣11,800億。這金額會隨著每年新供款逐年遞增。這龐大數目是每一位強積金計劃成員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所以大家也應該積極管理強積金的表現及風險。 ...
【醫療保險】坐擁世界級頂尖技術與科技 香港醫療保險數字飆升
根據保險業監管局於4月25日公布的《2024年臨時統計數字》,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熱情有增無減。數據指,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新造保單保費高達628億港元,約佔全港新造保單保費的三成,較去年同期增長6.5%,當中醫療產品類別增幅達153.8%,反映疫情後內地訪客對本港醫療服務的信心持續增強。原因相信是香港的醫療水平及技術在全球仍處於領先地位,尤其在癌症治療和心臟手術等方面,加上香港醫療保險的保障範圍廣泛,...
【儲蓄保險】佛系儲蓄 穩健達標
近年全球宏觀經濟面對各種衝擊,各國積極推出不同的經濟措施,如增加關稅及其他反制措施,為全球經濟增添重重變數,股市波動加劇,令以股票等工具作為儲蓄方案的風險大增。與此同時,香港綜合利率逐步回落,總存款數字卻保持著上升趨勢,反映市場對穩健的儲蓄方案有一定需求。 坊間的儲蓄概念眾多,以《333理財法》為例,主張把收入分為三個部分:日常開支、儲蓄和家用,每份佔三分之一;只要選對合適的儲蓄方案,訂立短、中、...
【年金】延期年金慳稅、儲蓄、退休規劃集一身 抵禦長壽風險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壽命延長已是不爭的事實。2023 年香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達88.1 歲,男性則平均為82.5 歲。假設60歲退休,預計退休生活可長達22至28年。因此,退休後的開支成為不少港人的憂慮,及早訂立明確理財目標,才能讓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為推動市民妥善做好退休規劃,政府積極推廣年金,推出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俗稱「扣稅年金」),鼓勵在職人士「先儲未來錢」,自製長糧,在退...
【儲蓄保險】趕「得」上變化的新年部署
經濟不明朗,儲蓄大計如何趕上時代巨輪?近期不少客戶查詢新一年的儲蓄規劃,面對經濟環境變化莫測,人生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令人不知從何著手部署。其實,只要選對儲蓄工具及方案,儲蓄大計一樣可以靈活應對時代巨輪的變遷。如何為未知的變化作好準備?以下就為大家逐一解答常見的儲蓄疑難。 問:外在經濟環境變幻莫測,如何能在穩健儲蓄的同時,捉緊投資機會增值財富? 答:大家不妨考慮一些攻守兼備的理財方案。市場上有儲蓄...
【扣稅三寶2024】扣稅必備:自願醫保、年金、強積金
不經不覺又到了稅季,準備好接收「綠色炸彈」未呢?除了供養父母或子女、居所貸款利息、個人進修開支、慈善捐款等可以扣稅,俗稱「扣稅三寶」的自願醫保計劃(VHIS)、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 (QDAP)及強積金計劃的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都有助納稅人減輕稅務負擔。這3個計劃各自有不同的扣稅上限,可享申請退稅之餘,又可為退休儲蓄及醫療作好準備。立即閱讀全文以了解及善用「扣稅三寶」。 1. 扣稅三寶:自願醫...
【儲蓄保險】如何擁有儲蓄安全感,做到退而無「憂」?
根據最近一個「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香港50至65歲的準退休人士平均需要擁有545萬港元儲蓄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讓退休生活有保障。 準退休人士對儲蓄金額需求不低,主要因為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2023年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及88.1歲。如果65歲退休,退休生活預計便長達17至23年。 同時,近年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上升,過去10年的每年平均通脹率約2至3%,以3%...
【意外/醫療保險】北上消費或居留的安心保障
越來越多港人前往中國內地尤其是大灣區旅遊,在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前後,出境港人人次約有122萬,其中約80%到訪內地。大多數人北上購物、享受美食和各種娛樂,但稍一不慎,可能隨時發生意外,如近期曾有港人拔罐時遭二級燒傷、小童在商場攀岩時從高處墮下昏迷等的報導。萬一發生意外而沒有適當的保障,便可能要承擔高昂的醫療開支。 一份全球意外保障能有效減輕意外受傷帶來的財務負擔,保障一般包括意外醫療費用津貼,涵蓋由...
【危疾保險】不幸患癌如何是好?拆解癌症保障常見疑問
癌症,最常見都巿嚴重疾病之一。新症個案持續增加,2021年的香港癌症數據顯示,新症較2020年上升了12.5%,大約每4名人士便有1人有機會在75歲之前患上癌症。根據筆者公司的理賠數據,癌症佔嚴重疾病賠償近7成。筆者最近就有兩位朋友分別確診乳癌及肝癌,年齡都不過40,統計數據亦顯示45-59歲年齡組別的癌症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癌症的普遍性及年輕化的情況愈趨嚴重。 被癌症突襲,對患者及家人當然是晴天霹...
【認知障礙 / 老人癡呆】阿兹海默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眾所周知,癌症、中風、心臟血管疾病等,都是在香港高踞榜首的常見嚴重疾病,而愈趨普及的認知障礙症也不容忽視1。 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是最常見的老年人腦部神經退化病之一,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的患者數目不斷上升。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的患者比例更高達三分一2。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的病因分類,而阿兹海默症(亞爾茲默氏病)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佔所...
【2024子女教育基金攻略】海外升學費用多少?理財工具有咩揀?
為人父母都想為子女作出最好的安排,讓子女贏在人生起跑線,因此,不少家長會選擇讓子女日後到海外升學,不僅能擴闊子女視野、增廣見聞,更能培養其獨立自主能力。然而,隨著通脹及教育成本增加,海外升學費用或許為家長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有見及此,父母應及早著手規劃教育基金,以便輕鬆地成就子女的未來。本文將為您詳細解析海外升學費用及各種教育基金規劃工具,助您為子女的未來做好準備。 海外升學費用需要多少? 為子女...
【危疾保險】罕見疾病可怕?危疾保障全Cover
在剛過去的巴黎奧運會上,香港代表隊勇奪2金2銅,創下歷史性佳績,令人振奮。奧運場上的振奮消息不少,包括加拿大歌后Celine Dion在開幕式的壓軸節目中獻唱。這是她一年多前患上罕見疾病後的首次演出。罕見疾病一般患病率「萬中無一」,而且通常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為了重回舞台,她每週接受5天治療,進行運動員般的艱辛訓練,才能為全球觀眾再次獻唱。 從Celine Dion的例子,可見近年不少罕見疾病引起...
【危疾保險懶人包】危疾保險有冇用?同醫保有咩分別?
「危疾保險有冇用?」「有醫療保險仲需要危疾保險?」有些人都對危疾保險充滿疑問。當考慮是否應該投保前,您應該先清楚了解什麼是危疾保險、為什麼要買危疾保險,以及與醫療保險之間的區別。現為您一一解答! 什麼是危疾保險? 危疾保險是一種專門針對重大疾病的保險產品,一般會承保嚴重疾病和手術,例如癌症、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危疾,以及「通波仔」、「搭橋」等手術。危疾保險於受保人一旦確診患上計劃承保的嚴重疾病時...
【小朋友保險】周全的兒童危疾保障 為孩子遮風擋雨
子女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的願望。筆者亦為人母,最明白如果子女患病,父母寧願生病的是自己。不少父母在孩子仍未出生時,已開始為他們的一切打算,選擇提早於懷孕期已為孩子投保危疾保障,除了為孕媽媽和寶寶提供保障,於出生後更可無縫銜接地繼續為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適時的保障與支援,遮風擋雨,一路保駕護航。 在現實生活中,嚴重手足口病、嚴重哮喘、嚴重食物中毒、嚴重過敏反應等都是常見的兒童嚴重疾病,一旦不幸患...
【香港家族辦公室懶人包】Family Office是什麼? 門檻是多少?
政府近月公佈多項政策措施及稅務優惠,希望吸引全球家族辦公室來港落戶,並將「財富傳承」這個話題推到了聚光燈下。究竟什麼是家族辦公室?家族辦公室有何好處?財富傳承是否真的只是有錢人的專利?本文將為您一一解答。 什麼是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 「家族辦公室」源於19世紀歐美富裕家庭,是為超高淨值客戶量身打造的財富管理顧問公司,可視為家族的萬能管家。其目標是協助超高淨值客戶制定並執行家族...
【紅利實現率2024】甚麼是分紅實現率?分紅儲蓄險回報解構
分紅儲蓄保險會向保單持有人派發保證及非保證利益,保單持有人可通過非保證紅利分享保險公司的利潤。你除可從分紅儲蓄保險得到保障,還可能得到於投保時保險公司提供的預期紅利。分紅實現率就是衡量這類保單回報的一個指標,即你能從保險公司獲得的利益。我們藉著本文與你探討分紅實現率的計算方法,瞭解如何評估儲蓄保險產品的回報能力。通過深入認識分紅實現率,以了解分紅儲蓄保險實踐派發預期非保證利益的表現。 分紅實現率的...
【香港政府年金值得買嗎】香港年金計劃vs私營即期年金
不少將會退休或已退休的老友記,或許於年青時專注努力工作,未有及早為退休作好準備,加上數十年前,退休規劃或「年金」仍未如今天般盛行,那已退休的老友記仍需要配置年金嗎?常言道:「Better late than never」,意即寧遲勿缺,畢竟,「退休」後收入來源便會隨即終止,若沒有妥善為黃金歲月妥善規劃,便可能要面對「人還在,錢沒了」的困境。 退休人士要解鎖「退而無憂」,「即期年金」是個理想的規劃方...
【強積金提取】為什麼65歲要將強積金轉年金?有什麼好處?
對於許多香港打工仔來說,強積金是退休儲蓄的重要資產。隨著香港人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當達到65歲提取強積金後,如何妥善管理這筆「突如其來」的財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將強積金轉為年金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藉著年金提供穩定的退休收入來源,對沖長壽會引致的財務風險。更重要的是,所選擇的年金計劃應以保證終身派發的為佳,以享有其持續的現金流,確保我們在退休後能夠一世「有糧出」,維持理想的生活質量。本文將...
安排及早做,遇事無煩惱
最近一套關於家族遺產爭奪戰的新劇正在熱播,引起不少網民討論。提到爭產,那又豈會只在戲劇世界裡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報章亦不時有報導離世人士的子女因家產「分唔勻」而出現爭產,傷及家人和氣。 那麽,有何方法妥善處理財富的分配呢?有些人會選擇訂立遺囑,亦有人會選擇安排信託,而信託設有資金門檻、簽約手續費,以及需按委託人信託財產淨資產價值乘以年費率支付信託管理費。近年,儲蓄保險除可創造財富,亦提供多元化...
多元貨幣儲蓄保險產品 迎合多元人生
在新冠疫情過後,各地往來日益頻繁,不少人在復常後,希望實現原本的人生計劃,例如讓子女到海外升學,或到外地闖一番事業等。有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過去3年曾考慮到海外升學,而考慮到海外工作的受訪者,則接近四成。 另一項調查發現,升學的目的地、年級、選校等大大影響海外留學的實際費用,而每名學童到海外升學平均花費達265萬元。超過一半受訪家長表示只會在子女出發1至4年前開始準備,而超過七成家長表示...
不怕一萬,最怕萬一
轉眼又到年終,回首今年新聞,各類意外頻生,工業意外、交通事故、家居意外不絕於耳。天有不測之風雲,所謂意外,就是意料之外,有機會隨時發生,一朝飛來橫禍,輕則是皮外傷,重則可致傷殘,甚或死亡,擾亂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節奏,令生活質素驟降。既然意外無法預知,就要好好考慮如何對沖發生意外為生活帶來的風險。 不少人會抱有主觀願望:我既不是從事高危工作,又沒有駕駛習慣,發生意外的機率不高,即使發生意外,也只會是小...
Slash的自由與保障︰住院現金+住院醫保
隨著時代轉變,新世代不再只滿足於單一事業發展。對傾向於發揮自己不同範疇、興趣及才能的人來說,成為Slash一族,享受靈活的工作時間和自主性,是事業發展的一個選擇。由於Slash屬於自僱人士,故未能享有一般受僱人士由僱主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障,一旦患病或受傷需要治療或住院時,便要自行承擔所有的醫療費用。雖然公立醫院的費用相對划算,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輪候時間往往以月或年計算。因此,Slash應未雨綢繆...
人無事,先做到世界冠軍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香港生育率排名為全球榜尾。為鼓勵生育,政府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2萬元及提高與居所有關的扣稅額上限,送上一點心意。 為人父母者除了經濟的考量外,要顧慮的還有很多。有家長望子成龍,為子女報讀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希望他們琴棋書畫樣樣皆通,贏在起跑線;有家長則著重子女身心多元發展,希望他們擁有一個愉快童年。儘管每個人對...
港人壽命全球最長 及早規劃年金 月供$4000變出365萬
抬頭望天,不時有飛機劃過天空,不少人或會憧憬退休後環遊世界,享受人生。「退休」約佔一生中三分一的日子,只有及早為未來妥善規劃,方可於未來擁有自己嚮往的退休生活。 港人全球最長壽 年輕人應及早規劃 有些人覺得自己還年輕,退休離自己可遠了。沒錯,但正因為年輕,更應在最有能力的時候,為自己及早勾勒退休藍圖。若懂得「時間就是金錢」這個道理,善用時間讓自己的財富藉著複息效應不斷滾存增值,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隨...
病向「錢」中醫?
香港人以拼搏見稱,每周工作時數平均達40小時,生活繁忙。不少人當出現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的症狀時,或會抱著「很快便會痊癒」的心態,選擇自行購買成藥服用,甚或採用自然療法。一般人總覺得傷風感冒實屬小事,但如果情況持續,難免會有點擔心,若及早了解身體出現的毛病,病向淺中醫,自可放下心頭大石。 「病向淺中醫」不是什麼大道理,但不少人卻看成「病向『錢』中醫」。事實上,一生中難免會生病,而生病所引致的開支...
【儲蓄大法】儲蓄計劃增加彈性 不再「長期糧尾」
有些人放眼未來,及早為日後未雨綢繆;有些人則認為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每個人的追求不同,人生方向不同,生活方式更是不同,各適其適,並無絕對。但是,無論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儲蓄」仍是必要的,畢竟「有錢不是萬能,無錢則萬萬不能」,若然過度消費,收支失衡,便難免擺脫不了「長期糧尾」的狀況。 利用儲蓄保險創富 其實,累積財富有不同方法,除了節流,亦可開源。在創富路上,有人會選擇投資樓宇、股票、外幣、基金...
精明儲蓄法
藉著「節儉儲蓄」達成夢想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以港人夢想之最 -「上車」為例,如果單靠「節儉儲蓄」,又是否可行?早前有報導指,一位24歲女研究生為了實現「上車夢」,每日僅花$12,靠食平價菜肉維生,過著極度節儉的生活,最後成功支付首期上樓,成為網上熱話。對於女研究生的上車血淚史,網民反應不一,有人欣賞她意志堅定,為目標發奮實在值得讚賞;亦有人認為她行為極端,不應為「上車」犧牲所有生活樂趣。 精明儲...
6種退休型態 都有合適的理財工具
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 人們越趨長壽,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現時,不少人即使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齡,實際上卻還是正值「壯年」。沒有人會想一直工作到老,但是,退休後的經濟來源及如何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就成為了現代人「幸福的煩惱」。 每個人所渴望的退休生活都各有不同,對此,美國心理學家南希施洛斯伯格 (Nancy K. Schlossberg) 就以一個心理測驗,歸納出普遍大眾的6種退休型態︰ 1 繼承...
開學前勿忘為子女做的二三事
暑假過後,又到莘莘學子的開學季。於開學前,家長們除忙於為孩子添購課本、文具、校服等,又有否檢視孩子的現有保障是否足夠?為人父母者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資源 ,趁著開學季快來臨時,應審視為孩子未來部署的規劃,以配合他們未來的發展。 危疾保障 父母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孩子可以健康成長,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避免患病卻並非全由我們可以掌控。孩子一旦不幸患上常見的兒童嚴重疾病,例如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自閉症...
意外保險3大新趨勢 對沖意料之外的風險
不少人認為,投保了醫療及危疾保障便可安枕無憂,然而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無論何時何地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影響深遠,除會引致可大可小的醫療費用,更有可能造成暫時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導致收入中斷,甚或喪失生命,令家人頓失經濟支柱等情況。既然意料之外難以防避,我們應及早透過完善的風險管理方案,以全面的意外保險,積極對沖意外的風險。 意外保險範圍愈趨全面 現時市場上所提供的「意外保險」,承保範圍愈趨全面,除了...
【醫療/意外/危疾保險】探索世界,健康世一
暑假期間,不少家長會送子女到海外參加遊學團或升學。這特別的學習體驗,不僅讓子女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擴闊視野,亦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若身處海外的子女不幸發生意外或患病,即時和適切的治療就最為關鍵,同時能讓與子女分隔兩地的父母安心。 醫療保險:全球24小時的安心保障 無論子女身在何地,一旦因意外受傷或患病而需入院接受治療,一份全面的醫療保險會發揮其重要功能,提供多元化的保障,除涵蓋住院及手...
居安思危 3角度建立危疾「防火牆」
每個人都憧憬擁有健康的身體,然而我們無法確保百病不侵,亦無法預計病魔會何時來襲。因此,我們應居安思危,及早在健康狀況良好時為自己及摯愛家人規劃全面及具防守性的健康保障。 3角度考量 建立危疾「防火牆」 人生之中最沉重的負擔莫過於患病。當患上需要大筆醫療費用和長時間調養的嚴重疾病,如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等,人生就如遇上一場烈火,除摧毀了健康,更有可能燃盡我們努力累積的財富。因此,危疾保障就有如一道「防...
守護你的身心靈健康
近日不少人關注公共醫療系統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是否足夠,根據醫管局的數據,精神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的中位數約為40星期,最長輪候時間更長達60至95星期不等。若患者的病情於輪候期間惡化,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對病人及其家人或會造成一定負擔。 都巿人工作繁忙,所承受的壓力不容忽視,若沒有適當地紓緩壓力,精神疾病便會容易找上門。去年有社福機構的調查指出,32%的受訪者有中度至嚴重抑鬱,而患有輕度抑鬱症狀者...
職場新鮮人從「退休」開始 善用年金累積退休儲備
又到了新一年的畢業季,畢業生投身成為職場新鮮人,除了辛勤工作,累積經驗,為事業建立紮實的基礎,同時,應從「退休」開始,思考自己日後想過的生活質素,進行規劃和儲蓄,並持之以恆。 年輕人講求平衡的生活模式,工作之餘,亦愛追求享受。雖然「退休」對年輕人而言看似遥遠,要確保於退休後仍可繼續享受人生,必須趁年輕時及早籌劃。能夠不為討生活而忙碌,只做自己愛做的事情,相信是不少人對退休的憧憬。要實現這個夢想,先...
為退休成就解鎖
香港並沒有法定退休年齡,打工仔一般的退休年齡為60歲至65歲不等。「退休」雖然看似尚很遙遠,若日後希望樂享豐盛的第二人生,大前提是要有足夠資源,應付日後生活所需。 為什麼要進行退休規劃? 無人能夠準確預計自己的壽命,加上港人屬長壽一族,萬一好福氣,長壽過人,便會出現「人還在,錢沒了」的財務困境。既然「退休」是人生必經的「未來」,只要及早妥善規劃,便可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無憂地享受「未來」。 何時開...
母親節要給太太乜驚喜?做好健康風險管理最實際
懷孕中的女性或新手媽媽即將以新的身份迎來人生中首個母親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不妨考慮為太太送上與別不同的驚喜,給她一份窩心的母親節禮物。 做好健康風險管理 現今女性既要兼顧家庭,肩負生兒育女的天職,又要應付繁忙的工作,在長期飲食失衡和缺乏運動的情況下,很容易會對心理和生理構成健康威脅。一旦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疾病,不但會打亂原有的人生大計,更會帶來種種生活上的困擾,在缺乏保障的情況下,失去工作能力並...
意外保險的重要性
上個月,將軍澳隧道發生五車連環相撞意外,造成過百人受傷;同日上午,港深西部公路亦發生交通意外,有私家車及校巴相撞,近20名學童需送院檢查。意外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儘管我們處處小心謹慎,但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因此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準備,萬一不幸發生意外,一份保障全面的意外保險就可發揮作用。 意外保障 現時市場上提供多元化的意外保障計劃,例如「意外身故保障」會於受保人遇上意外身故,為其受益人提供賠...
年金計劃點挑選? 權益可歸配偶?這4點要留意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3.2歲,女性則為87.9歲。為規避因長壽所引致的財務風險,不少人都積極關注自己的退休策劃,而年金就成為熱門的退休策劃方案,只因藉著年金計劃,可將累積的財富日後轉化為每月收入,確保退休後能享有穩定的現金流。那麼,於選擇年金計劃時,應如何挑選一份配合自己需要的計劃呢? 一、年金派發期 年金派發期一般可分為按指定年期派發、派發至受保人指定歲數或無限期終身派...
壽險豈止是保障?
提起壽險,很多人都只會想到它的保障功能,其實,在財務策劃的領域中,人壽保險在風險管理、財富管理、財富保存及分配三大財策範圍,均發揮其獨有的功能,讓我們達致人生階段的不同財務目標。 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財務策劃金字塔的根基,只有個人及家人的生活獲得保障,我們才應運用餘下的資金進行儲蓄或投資。若要衡量現有的保障是否足夠,首先應從家庭責任,如供養父母、子女,以及償還樓宇按揭等各方面作出考慮。試想想,假如...
【保險知識】「燕梳」小知識 --- 原則、發展歷史及代理人的角色
面對天災和意外,我們委實無力抵抗;然而,藉著保險便可轉嫁事故所引致的損失和風險。 保險行業是香港最先發展的金融行業之一,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據《厚生利群 – 香港保險史》指,早期的外資保險公司一般被稱為「燕梳公司」(英文「Insurance」的音譯),主要向外資洋行在對華貿易中的遠洋運輸至中國的貨物提供保險服務。 集腋成裘的保險原則 談「保險」,我們必先了解其基本原理。「保險」是利用集腋成裘...
人生馬拉松
近年愈來愈多人愛上跑步,可能因為這項運動相對簡單而又有益身心,亦可隨時進行;不少跑者更視馬拉松為其中一個目標,彷彿能完成馬拉松就如同完成人生大事一樣。事實上,要完成約42公里的「全馬」,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 人生就如馬拉松,大家每天努力工作,就是要朝著人生的目標不斷向前跑。 醫療保障-建立健康安全網 要安然跑完人生的馬拉松,就要有全面的規劃和健康的身體。但是在人生中,我們難免會患...
香港家庭支出較收入高 人生無常成經濟擔子 如何規劃無憂人生?
上月臨近農曆新年之時,上水屠房發生了不幸的奪命意外,對事主一家而言,一個喜慶日子頓時只剩下悲痛的回憶。意外事故一宗都嫌多,所造成的創傷往往難以彌補,即使我們處處小心謹慎,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無論何時何地,亦有可能發生。 人生無常成經濟擔子 都市人每天兼顧著生活上各樣大小事務,為自己、為家庭,為現在、為未來,可是當意外發生時,不旦會影響身心健康,亦會擾亂生活節奏,甚或令生活質素驟降。根據政府統計處20...
「大富翁」遊戲的理財啟示
大部分「大富翁」遊戲的玩家都知道,想要勝出遊戲就需要靠投資地皮及興建房屋為自己累積更多財富。雖然遊戲中每走完一圈都能獲得定額獎金,可是沒有人能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靠著這筆收入獲取勝利,因此,必須有充足的現金才能購入心儀的投資旺地,為自己帶來被動收入。 「大富翁」遊戲的三個理財概念: 儲備資金 有足夠資金後必須投資,為未來製造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 理財不能過於樂觀,將全部資金作投資,以免抽中不利的「...
歲晚整理勿忘「它」
年近歲晚,當大家正準備為家居物品重新整理,進行「大掃除」的時候,有否想過亦需為已購買的保險計劃作年末「保單健檢」?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轉變,對保障及理 財的需要亦會隨之而改變,因此我們需要為保單進行「新、合、足、缺」的定期檢視,確保為自己及家人時刻備有周全的安心保障。 「新」-保單資料已更新了嗎? 通常保單健檢的第一步,就是先確認保單的個人資料有否更改,如通訊住址及聯絡資料等,以免保險公司未能通知...
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危疾方案
全球約有數十個與個人健康有關的特別日子,例如:世界癌症日(2月4日)、世界柏金遜症日(4月11日)及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9日)等,這些由不同機構或志願團體所訂定的日子,旨在提高大家多關注個人健康的意識。 筆者作為一位理財顧問,自從入職後,曾處理過不少個案,明白到健康並非必然。事實上,根據資料顯示,香港在過去短短10多年間,癌症的新增個案大幅增加35%,而心臟病更有年輕化趨勢,所以應趁身體健康之...
健康人生源自選擇
在冷颼颼的寒冬之中,加上節慶的歡樂氣氛,通常都會不自覺的吃多了,尤其是港人最愛的火鍋。正所謂少吃多滋味,多吃就有機會讓人發胖。早前有報導指出,曾有研究顯示容易罹患癌症或擁有癌症復發體質的患者,除了遺傳之外,3成的發病原因與患者每天的飲食習慣有關,由此可見飲食與罹患癌症的相關性。 暖笠笠健康火鍋小貼士 根據資料顯示,鹽分、加工食品、火鍋湯料都隱藏引發健康問題的地雷,其實只要食材選擇得宜,例如選擇新鮮...
及早做好健康的風險管理 以免「因病致貧」
意外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往往成為「故事」,然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卻是「事故」。無人能夠預計「事故」何時會來,或所帶來的影響有多大,所以風險管理對人生規劃非常重要,只要及早備妥,便可以將「事故」的風險轉嫁,而保險的意義就是透過「保障」彌補「風險」造成的損失。 香港公營醫療資源緊絀,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根據醫院管理局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的統計數字,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最長輪...
退憂、退休、退優
中六合彩一夜致富,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然而機會率微乎其微。相反,規劃一個完善的理財方案,並按計劃執行,「致富」則目標在望。實現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以享受人生是不少上班族的願望,若然沒有足夠的儲備,「致富」只會是空中樓閣。事實上,只要及早制定全方位的退休規劃,不但可退而無「憂」,更可退得「優」。 退憂:長壽與風險 長壽,本應是福,但同時亦有機會衍生財務風險。面對退休生活,令不少長者感到憂慮,縱使已留...
兒童危疾遲啲先買都得?拆解常人3大迷思
不少人認為小朋友患上危疾的風險較成年人低,因此在考慮為子女購買保險產品時,一般會著眼於醫療及意外保障。到底是否毋須太早為兒童投保危疾保障呢? 迷思1:兒童患上危疾機會低,毋需急於投保? 癌症並非成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事實上,4成的兒童癌症病發年齡為5歲以下。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公佈的「2020 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2020年兒童及青少年癌症新增個案當中,白血病(又稱血癌)、淋巴癌和胚胎細胞及生殖腺...
年金,豈止用於退休?
每件物品除了其基本用途,亦會隨著生活需要的轉變,發展成功能多元化的產品,例如手提電話除可以用作通訊,亦可用作拍照、上網、遊戲機等;而理財保險產品亦然,以日趨盛行的「年金」計劃為例,大眾對其認知一般只是用作退休策劃,但年金計劃又豈止用於退休?市場上較全面及設計先進的年金計劃更可以同時滿足資產增值及財富傳承的理財目標。此外,隨著開展黃金歲月的人生階段,退休人士的「醫療」在日常開支所佔的比重亦會有所提升...
糖尿病已非「不保事項」 毋須驗身也可投保?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現時全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人當中便有1人患上,而每2名糖尿病患者當中,便有1人確診時出現併發症。近年,年輕患者的數目有持續上升的趨勢,35歲以下的港人中,有2%患上糖尿病,而65歲以上的人士,比例更超過20%。由此可見,糖尿病可能遠在天邊,卻又可能近在眼前。 都市人生活繁忙,作息不定時、欠缺適量運動、美酒佳餚更是少不免的生活調劑品,若生活失衡,沒有好好守護健康,就有...
購買人壽保障的迷思
疫情除令大眾對健康的意識有所提升,對人壽保險產品的需求亦越趨殷切。筆者近日遇到不少有關的諮詢個案,在此與大家分享。 個案一 朋友甲剛大學畢業,暫時沒有供養家庭的負擔。有理財顧問遂建議他及早為家人做好準備,因此向他推介一份保額頗高的人壽保險計劃。然而他才剛踏足社會工作,到底應如何決定是好? 建議 以朋友甲的情況而言,雖然他剛踏足社會工作,但暫時不需要供養家庭,個人認為現階段他需要投保的,也許並非一份...
立遺囑或信託均有利弊 及早規劃財富傳承 專家建議這項產品
人一生花最多精力及時間的,就是「賺錢」和「花錢」,因此值得認真地為自己及家庭做好財富及傳承的規劃。若已近黃昏才驀然發現自己辛苦建立的財富只是「曾經擁有」而非「天長地久」,則只會慨歎自己沒有及早作出規劃。有些人為後代預備的「最後禮物」是一份福蔭,而有些卻只留下紛爭,關鍵並非在於錯誤規劃,而是沒有計劃。若希望好好規劃這件人生大事,就需要法律、會計及保險等工具的配合。 訂立遺囑 訂立遺囑是財富傳承中一個...
海外升學前必讀懶人包
近年父母送子女到海外升學的趨勢有增無減,單單以前往英國升學的中小學生人數為例,短短一年間大幅上升近24%。到外地升學並學習獨立生活無疑能令子女擴闊視野,但子女隻身到外地,一旦不幸生病或發生意外,遠在地球另一方的父母該如何處理?不同國家醫療系統的制度及所提供的服務均不大相同,而收費亦或會因非當地居民的身分而較高昂。其實只要及早為子女選擇合適的健康、醫療及意外保障,一旦不幸遇上意外或患病亦能安心讓子女...
糖衣陷阱
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本港平均約每10個人便有1人患上,而65歲以上的人士,每5個人便有1人患上。糖尿病暫時未有根治的方法,患者須透過各種治療控制病情。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若控制不當,更有機會引致併發症。 我現時身體健康,年輕力壯,怎樣才可遠離糖尿病呢? 肥胖、缺乏運動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患者初期一般並無明顯徵狀,往往會因未能及早發現和盡早控制飲食而令病情惡化。因...
【理財規劃】財富一變四、四變十二?讓雪球效應為你增值財富
假如有天幸運地獲得巨額獎金,你會如何規劃自己往後的人生?有人會即時辭職過奢華的生活、有人則選擇成立基金幫助有需要的人、亦有人選擇開拓自己的生意……可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幸運地獲得一筆天降橫財。 其實,要開創財富,亦可以由自己掌握。雖然直接投資金、股、樓、匯是有助財富增值的選擇,惟必須分秒必爭,親力親為,單一投資亦需承受較大的市場起伏風險。而投保高潛在回報的儲蓄保險計劃,則可交由專業的投資團隊,採用跨...
365日都是母親節和父親節
相信不少讀者在5月和6月都悉心為父母親安排精彩節目,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誠然,每個子女都希望父母健康快樂,但隨著父母年紀愈大,患病或發生意外的機會亦相對較高。根據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刊載的數據顯示,癌症患者主要為較年長的人士;在新確診的個案中,60歲及以上的人士約佔三分二;確診罹患癌症的男性及女性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2歲。若然未有投保,一旦不幸遇上意外或患病時所需的醫療費用便有機會成為家庭的...
給子女畢生受用的禮物
俗語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由子女出生開始,父母除會為子女的學業及將來好好計劃,亦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事實上,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早於懷孕期已開始。因此,現時市場上設計較先進的危疾保險計劃,於懷孕第22周起已可為寶寶投保。於出世時,子女便可無縫銜接地即時獲得保障。 醫療保險 由於免疫系統發育仍未成熟,兒童的抵抗力一般較成年人弱,因此較容易感染疾病;加上兒童對於眼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一不小心,便...
【危疾保險】癌症患者趨年輕化 危疾保助築起三重防綫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不定時、作息不規律等的生活習慣,加上工作壓力大,均增加了患上癌症的機率,並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至44歲的癌症發病率近10年間上升16%,而女性患者人數更高出男性超過一倍。 雖說隨着醫學進步,只要及早進行治療,癌症並非「絕症」,可是,癌症治療費用不斷攀升,化療及標靶藥物亦所費不菲。若到政府醫院治療晚期癌症,單單是自費藥物費用的中位數已超過26...
「錢」到用時方恨少
有否經歷過需要用錢之時,才發現「錢」到用時方恨少,儲蓄根本不夠用,悔恨當初沒做好理財規劃?雖然我們從少便被教導要養成儲蓄的習慣,惟根據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佔比僅約62%,較2020年更下跌5%。「儲蓄」知易行難,亦有不少人追求及時行樂,一不小心過度消費便會成為「月光族」,更遑論儲蓄了。 其實,只要能盡早定下目標,及早開展儲蓄計劃,就能避免出現「錢」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
【理財有方】教你掌握「佛系」致富法 滾存儲蓄達財務自由
早前有報道指一位日本大叔靠「減法生活」儲錢法,於51歲就儲下1億日圓(約650萬港元),提早10年退休。 所謂「減法生活」,即減少生活上非必要開支。這位大叔多年來秉持着不浪費的原則:一件衣服穿20年、一雙鞋穿30年,一點一滴地儲下一筆財富,正是傳統「靠慳致富」的佼佼者。其實想致富、提早退休,又不想大大降低生活質素,除了堅守「應用則用」的消費原則,亦要藉具效益的財富管理方案,達至財務自由。 另類「佛...
財務安全感
新冠肺炎疫情下,每個人的生活都經歷不同程度的改變,而最顯著的改變便是大家都比以往更重視健康。除了身體健康之外,財務健康亦非常重要。由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統籌舉行的「香港理財月2022」,今年以「理財要實力,自己先增值(Invest in yourself)」為主題,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教導大眾如何提升理財實力,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就是訂立明確理財目標,以便給自己及家人擁有「未來在我手」的財...
【人壽保險】為家人預留財務保障 3大壽險應點揀?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無疑提高了大眾對保險的需求,並意識到透過財務策劃去未雨綢繆的重要性。人壽保險是財務策劃中的一種風險管理工具,一旦受保人不幸離世或突然身故,摰愛家人便能獲得財務保障,減輕因受保人離世的財務壓力,例如未償還的樓宇按揭貸款、子女教育、供養父母等家庭責任。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人士,投保一份保障額充裕的人壽保障尤為重要。 3大壽險應點揀? 定期壽險: 指有固定保障年期及有期限的純人壽保險,由...
做好風險管理享財務自由 建立「進可攻退可守」健康保障
不必依靠工作,只靠被動收入就足夠生活所需,達致財務自由,是不少人的目標。事實上,要生活無憂,除了擁有財富,更必須同時擁有健康,因為健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和珍貴的資產。 做好風險管理方能享財務自由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的數字顯示,2019年主要癌症新症達35,082宗,相比2009年的25,977宗,10年間升幅高達35%;而新症當中,20至64歲的患者更佔超過47%,反映近年...
新年逗利市變小富翁? 「財分3份」教子女理財
對很多小朋友來說,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逗利市」。一筆突如其來的「可觀」收入,令小朋友頓時變成「小富翁」。家長大可利用此良機,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協助他們規劃及管理自己的財富。 灌輸理財知識宜早不宜遲 在這個物質富裕的年代,父母都為孩子作最好的安排,衣、食、住、行不缺。這樣的生活習慣令不少兒童或年青人對金錢、儲蓄、或理財的觀念較為模糊,甚至不能釐清「需要」和「想要」的分別。孩子若能從小養成...
去年首10月逾1.4萬宗交通意外 意外保險如何有效建安全網?
除夕元旦交通意外連連,車禍引起的後果對傷亡者家庭必然會造成極大的困擾及傷痛。香港人多車多,根據道路交通意外統計數字,香港2021年1月至10月共有超過14,500宗道路交通意外,這數字已接近2020年的全年數字,意外宗數的數據更有上升趨勢。儘管我們處處小心謹慎,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無論何時何地,亦有可能發生。 意外保障的作用 事實上,萬一遇上意外,縱使傷勢輕微,亦有可能需要暫停工作,接受治療。若一旦...